簡單來說,
溫度曲線=風味曲線
萃取率達成,濃度足夠就一定好喝,
如果溫度穩定,風味自然好掌握,
不用擔心“過萃”,手沖根本不可能發生
萬一粉沒浸濕,不用怕, 攪下去就對了!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v60手沖實做
手沖壺 300m l以上 . 溫度77~84
細粉 20 g
有秤的話最好 (影片我忘記用秤了!!!!)
注水可以分兩次到三次
悶蒸給水40~50g - 停留30秒
第二次注水 180 g -停水約10~20秒
第三次注水 280 g -停水至200~240ml結束
這邊要停水的原因是怕流速過慢,淹過濾紙粉掉落出來,
沒有咖啡壁穿透過淡的問題,溶出率絕對夠
這邊可以的話試飲一下中途滴落的咖啡液
起手滴落 - 30秒滴落 - 1分鐘滴落 - 結束前滴落
再回去對比一下原本沖煮法所滴落下的
就可以知道差異性在哪裡了
-----
新手的沖煮法差異再控水能力
一般人尚未練習拿手沖壺,穩定度不佳的時候,
容易造成粉結塊,導致萃取不足,
所以這時後就可以用攪拌的方式解決,
不用擔心會攪出怪味,溫度正確是不會有問題的!
手沖壺 300ml 以上 溫度78~84
細粉 20 g
注水三階段
1. 第一次注水 50g停水 - 攪拌讓整個粉浸濕,不用擔心走水不完整,控制在10秒內到完50g應該不難
2. 30秒第二次注水 - 注水到180g停水,然後再一次攪拌
3. 攪拌完之後就直接接著第三次注水,一直到280g停水,200~240ml結束
-----
二段水溫的沖煮方式大致相同
差別在水溫高低差
運用較高的溫度去悶蒸第一次,再次回到低溫浸泡萃取
上一篇說正常的手沖88~93度
粉接觸到最熱的部分只有起手,
也就是說愈到高溫的粉只有表面那層,
滲透下去之後的溫度會落差很大,
高溫的香氣就是來自這裡,
那在這個手法中,速度可能要快一些,
所以需要準備兩個壺或是小鋼杯之類的
細粉的高溫接觸面積更多,
香氣會比以往的沖煮來的更多,
相對的是風險也比較高,
萬一超過平衡,整杯的香氣平衡會跑掉,
或是轉化的過多犧牲掉太多前中段的風味
【咖啡能萃取的量是固定的,溫度將香氣轉化了,相對的也是喪失原本的香氣,控制多寡就看個人了,平衡度跟自己的判定才是最重要的】
簡單說一下
沖煮起手 - 水 高溫88~94度 50g
10秒內注入84度以內的水
恢復到正常沖煮流程
就這樣!!
-----
Clever
水 300ml . 細粉 20g . 計時器
第一次注水 50~100ml 表面全濕 (如果失敗可以攪拌)
30後第二次將剩餘的水全部注入,然後濾出200~240ml結束
操做最簡單還是Clever,
之後會再補上複雜化的做法
這邊都是先起個頭而已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要用文字敘述對我實在有點困難,
這邊會盡力將我所能講的來跟大家解釋,
如果有看不懂或是不解的地方儘管發問,
我希望沖煮可以更簡單更容易接近生活,
這是件輕鬆愉快的事情!!
冰釀在等我一下...還沒整理完